数十年筚路蓝缕,“中国制造”今非昔比

2022-10-18 16:31:35

我积累了很多关于中国制造的段子,有真有假。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的这些段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后来,我把这个话题放到更大范围去讨论,然后,我就发现,“中国制造”跟中国足球一样,是一个超棒的社交话题。就是说,不管你是不是球迷,高低都能整两段儿。

58adf5b7dffbfa409a8b5c1f9985388a.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玩笑之余,我还是要提一个老朋友梁女士。

梁女士做卫浴五金生意,性格很是直率。她经常会在展会上问客户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我们的产品怎么样”,二是“你觉得我们为什么卖不上(欧美同类品牌的)价格”。

她不止一次抱怨过,国外客户对“中国制造”存在偏见,一听说是中国制造就拼命压价格。我对她说,“你觉得有没有这种可能,对于纯粹的商人来说,否定中国制造的价值,对他们自己更加有利”。

仔细一琢磨,这个逻辑似乎也对。

事实上,这个逻辑确实大概率是对的。2021年,美国彭博社在一篇报道中声称,中国制造几乎填补了全球产品的所有已知领域。

品控是根基

二十世纪90年代,许先生曾经做过某大型国企驻外机构的负责人,后来辞职下海。

他说,有一次陪美国客户验货,产品是一家国有机床厂生产的机床,“谁都没想到,客户打开机床的时候,在里面看到了一双鞋垫子”。由此可见,当初中国制造的品控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形同虚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品控都是中国制造企业心中难言的痛处,饱受诟病,各种匪夷所思的新闻层出不穷。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制造有价低质劣的名声,品控占了一半的责任。

李丽,是苏州正和铝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6年12月,她看到一场大型主题活动对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的专题采访。

3a4c093997505dddbc668b46f3685752.gif

“这个活动通过对(美的)用户与品质管理部的走访以及对整个团队的采访,让我真正了解到,从国人去日本买电饭煲,到美的IH鼎釜电饭煲几乎横扫亚洲市场,其根基不仅在于领先的研发能力,更与其严苛的品质控制体系密不可分。

服务是长久门路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每往前一步,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现在看起来稀疏平常的事儿,在几十年前都是“惊天壮举”。

与现在提倡的“微笑服务”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服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直到1989年,一句广告语“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响彻全国,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企业才发现,原来服务也有优劣之分。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周涛夫妇,对于中国制造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变化,感受尤为深刻。

“我们海外的一个食品公司客户,产品出了问题需要我们派技术人员前去维修,但当时因为疫情我们出不去。最终我们决定,我们承担运费,将产品通过海运运回到国内,维修完成之后,再运送回去。这笔费用不低,但从服务角度来说,我们愿意承担。

648249446b5d079d91fd930ee860450f.gif

在中国制造“野蛮”发展的时代,企业想做到这样的服务,几乎不可能。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评价郑州亚细亚的时候说,“激情燃尽,一个神话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然而,历史的确已经在这样的轮回中悄然改变了”

创新是未来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些不得不问但是也略显尴尬的话题,比如“企业的产品研发”。每次采访完回想起来,都有些戏谑的味道。但这次,我要提到一个叫王兆连的人。

1993年,王兆连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两间破旧的瓦棚里开始了创业之路。那时候,他的长子王前还没有出生。

华特的宣传册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专家团队”一栏,醒目地标注着董事长王兆连的头衔,“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国家创新创业人才”“潍坊市鸢都学者”,以及“高级工程师”。相较于“董事长”,这些才是他更加看重的身份。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企业的性格多与它的创始人相关。华特也是如此。

在采访华特之前,我对两个问题有感兴趣,一是为什么一个堪称豪华的研发团队会出现在沂蒙山区的“十八线”县城;二是为什么“95后”王前会在多年留学后回到家乡接手这个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

91b39c9ae45a87d100189e1aa8adfa52.gif

现在,在山东临朐,有一条东西长约3公里的华特路,它是以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字来命名的。

“工程师”王兆连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改变了这个行业、这个小城,也改变了王前。

就在王兆连创立华特的前一年,一个叫做潘振培的香港人,把父亲创立了27年的工厂,从香港搬到了东莞石排镇。

年轻时,跟随父亲一锤一锤打铁的经历已经成为潘振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

从1992年来到内地,已经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公司也从最初的富昌钢具厂更名为现在的维格钢至尊。

那时候,他(父亲)可能从没想过,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可以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的工厂里也可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你们看这些机器设备,还有机器人、数控机床,当初想都不敢想啊。”

我经常会讲潘振培的故事,说他是一个“非典型”的香港人。在他身上,几乎能够感受到所有我们常说的“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对潘振培来说,他见证了一个时代。

39f94ca0ef7d09d70b007a1a1b3aaf81.gif

很多当初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已经成为现实。

2000年,维格从石排搬到了塘厦。20多年过去了,维格工业园周围的厂房越来越老,企业越来越多。潘振培和他的“邻居们”一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和创新。

研发是核心

几十年来,被改变的不止中国制造企业。

洪源就是其中之一。

我问过洪源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十年前)你们去找业务的时候,有没有不被客户待见的经历?”

洪源是南京洛可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说到洛可可,非业内人可能不太了解。几年前他们设计的一款产品非常火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55度杯”。

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市场对工业设计的不友好,让洪源记忆犹新。对他来说,那是一段需要勇气和耐心才能走下去的路。

“在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里,工业设计已经逐渐地从最初的不受重视,发展成为如今产品研发非常重要的环节”,洪源感慨道。

在洛可可的展厅,陈列着很多普通消费者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产品,在洪源的眼中 ,他们不仅仅是洛可可的客户,更是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片段。

490e3c16d43ab19d96595fed48ee554a.gif

二十世纪80年代,柳冠中先生创立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整整一代人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其实,终成燎原之势的何止中国工业设计的星星之火。历史在轮回中悄然改变,过往的“风雨兼程”,真真应了伟人的那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数十年筚路蓝缕,中国制造今非昔比,我们已经有能力、有底气给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平台,获得全球“伯乐”的赏识,把“所有已知领域”中最好的中国制造带给全世界。

END

文|中国制造网